科學家“盧秉恒”談我國機床產業發展
盧秉恒院士系我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,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,西安交通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任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、國務院機械學科評議組召集人、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、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會副理事長、全國高校金屬切削機床學會理事長,同時兼任寧波大紅鷹學院院長。國家04專項整體組組長。
楊青及沈部長的回顧,各位專家都提出了目前機床工具行業發何走出困境的命題及見解,問題值得大家深思。對企業和行業,我遠不如企業家和前輩那么熟悉和體會深刻。但前前后后,與此行業打交道,從事科研,亦有30余年的歷史了,在此談談淺見。
回顧與反思
上世紀80年代,行業在既沒有雄厚財力,又缺乏高端技術和人才的前提下,被從計劃經濟推入了市場經濟,經歷了十幾年寒冬。政府有形之手也很少作為。機床行業隨工業尤其制造業的大環境而變化,幾個過山車式的發展,對行業的發展形成很不利的外部環境。豐年,蘿卜快了不洗泥,粗制濫造趕訂單,無暇研發;歉年,吃飯尚成問題,無力研發。
從“六五”計劃到“七五”、“八五”計劃,政府科研計劃推動過數控、FMS(柔性制造系統)、機器人、CIMS(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)等等,但未與機床精密、高速、復合的技術結合,機床設計制造技術本身的研究,從計劃經濟的組織模式,一下斷了奶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期,正值數控技術在中國的起步期。混亂造成了利用進口審批權變現,將數控技術開發引向歧途,幫助了發那科公司的成長,而自主開發走上了困難之路。CIMS的實施,有些脫離企業實際的做法。但是,在機床企業有一句話:“不干CIMS,會死;干CIMS,會早死”。雖然這是一句戲言,但濟南一機床就是在此后倒下的。
行業隨之發生的是院所改制,一風吹。院所改制后,一般逐漸活的很好,行業多了一個有競爭力的企業,技術源成了企業的競爭對手,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究嚴重缺位。而國家在機床方面的科研投入十多年幾乎為零,因此高校在學科建設的競爭壓力下,這方面的研究力量紛紛轉向,80年代生氣勃勃的研究局面沒有了,有關的教學和人才培養均受到影響。在國外機床大發展階段,我們拉大了差距。
企業進入市場環境,如何發展,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。即沈部長所說,與一把手的決策能力、事業心息息相關。分析楊青及沈部長提到的幾家案例,秦川機床一直堅持其主導產品,堅持不斷提升其技術、制造能力。寧江機床在其控股股東讓其轉向重型機床的情況下,經營班子一直堅持其中小型精密機床方向不變,濟南二機床更是幾十年堅持其主導產品不變,一直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,吸收了小松等美、德、日企業的技術,博采眾長,迎來了當前的發展局面。一方面,有04專項的科技支持,另一方面,確實與企業負責人的決心、眼光密切相關。
我2012年考察過克林博格精密機床廠,詢問他們的創新及在2008年金融危機下,有無裁員?他們的回答是:30年來,他們機床的基本結構、制造工藝、雇員基本未變,這3個穩定加上社會穩定性,保證了其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企業的穩定發展。而我們一些企業,因為短期利益、領導變更等,產品方向、管理和技術骨干不斷變更,勢必給企業帶來困境。
機床是制造業、裝備工業的基礎。其基礎性決定了機床是國家戰略,對于中國,尤其如此。我們不能與美國相比。因此國家應該多多支持,采用有形之手施加影響。尤其高端機床,是國家戰略性產品,國家更應該有計劃扶植,乃至應該主導其發展。高端產品只占市場的10%、甚至5%以下,但其研發需要高投入,我國機床企業在生計尚難維持時,如何期待其肯投資高端產品的研發,在高端產品上有所建樹和發展?
國外機床行業也經歷過困難和經濟危機,他們普遍采用并購的方式,渡過難關,謀求更大發展,如德馬吉就是在瀕臨破產時,3家并購而走向世界前列的。
我們機床企業普遍凈利潤低于5%,而銀行貸款的利率是7%。機床企業很難通過貸款發展。而我國資本市場又普遍短視,很難期望他們投資于這種風險大、利潤低的基礎性產業。在企業利潤低于銀行利率情況下,股東也不愿意投資。機床企業缺乏平穩發展時的貸款,并購時所需要的大筆資金等等,面臨困境,如再沒有政府有形之手的救援,則只有破產、被民企并購和被外資并購幾條路可走。